中國網財經10月31日訊(記者魏國旭舒越)通威股份近日披露2023年三季報。1-9月,通威股份累計實現營收1114.21億元,同比增長9.15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3.02億元,同比下降24.98%。
其中第三季度,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73.52億元,同比下降10.52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.31億元,同比下降68.11%,扣非凈利潤30.21億元,同比下降68.16%。
光伏價格下行
在三季報中,通威股份表示,利潤下滑主要是報告期內光伏產業鏈價格同比下行所致。
數據顯示,2023年以來,單晶致密料均價已從年初以來最高每噸24.01萬元降至最低每噸6.57萬元,最大跌幅超過72.64%。
光伏行業此番降價,與產能的集中釋放有關。
2023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65.17萬噸,同比增加91.1%。隨著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快速爆發,至2023年底,光伏制造端的硅料、硅片、電池片、組件四個環節產能均超過900GW。而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,2023年和2024年全球組件需求預測分別為525GW和645GW,行業進入過剩階段。
通威股份董事長兼CEO劉舒琪在業績會上也表示,隨著大量的新增產能在這一兩年逐步開始集中釋放,過去幾年一直維持高位的產品價格也快速回落,短期行業競爭愈發激烈。
一體化布局試圖“穿越周期”
面對行業競爭的加劇,通威股份押寶產業鏈的一體化布局,希望借助各環節的產能錯配穿越周期。在2022年年報中,通威股份提出“打造高純晶硅環節全球絕對領先地位”“持續加強太陽能電池環節的研發、規模、管理優勢”“快速提升組件環節的產能規模與市場占有率”。
在上述策略的引領下,今年2月,通威股份宣布擬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投資建設年產12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,項目總投資預計約60億元;6月,旗下通威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擬在成都市雙流區投資建設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;8月,宣布擬在樂山市五通橋區和峨眉山市經開區各投資建設年產16GW拉棒、16GW切片、16GW電池片項目,單項目投資預計100億元。
2023二季度后,上游產業鏈價格進一步下降,硅料、硅片單位盈利隨即繼續降低,而下游電池片、組件環節則盈利保持穩定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下游產業鏈最終也難以逃脫下降周期。據信達證券數據,硅料、硅片、電池、組件當前價格相較年初價格分別下降約54%、30%、25%、35%。
近日,由于價格下跌趨勢導致的新簽訂單減少,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暫停公布多晶硅價格,并指出目前硅片價格已下調至2.4-2.5元/片,達到了絕大多數硅片企業的盈虧平衡點,部分廠家甚至面臨虧損。
受制于下游企業價格接受能力大幅下滑,硅料成交價格走低是必然趨勢。外加硅片、電池片開工率的普遍下調,對硅料需求快速下滑。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,即便硅料價格跟跌,能夠拉動的硅料需求也相對有限,且會將降價信號進一步傳導至下游企業。
160億元定增“泡湯”
值得一提的是,通威股份9月末發布公告,宣布擬終止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事項。
今年4月,通威股份對外發布定增預案,即發行不超過9億股(含)公司股份,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60億元,扣除發行費用后,94億元將用于內蒙古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,66億元將用于云南通威水電硅材高純晶硅綠色能源項目(二期20萬噸/年高純晶硅項目)。
在公告中,通威股份將終止定增的原因概括為:基于當前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,公司價值存在明顯低估。
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通威股份放棄了產能擴張。其在公告中強調,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、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其他融資方式,統籌資金安排,保障兩個項目順利實施,并繼續推進公司2020-2023年及2024-2026年發展規劃穩步落地,確保相關項目如期完成。
按照通威股份規劃,到2024-2026年,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的累計產能將分別達到80萬-100萬噸和130-150GW。目前,通威股份高純晶硅、太陽能電池、組件產能分別是42萬噸、90GW和55GW。
通威股份認為現金流方面仍較為充沛。截至三季度末,公司在手貨幣資金275.28億元,交易性金融資產100.86億元。此外,10月20日,通威股份完成2023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(科創票據)發行,發行金額5億元,利率3.1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