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,在歐盟,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收稅700-800人民幣,在中國則是70-80人民幣,這個價差使得一些發達國家擔心‘碳泄漏’,所以相關經濟體正在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,即碳關稅,或通過其他類似機制推動全社會的零碳轉型,推動綠色工業升級。”這是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在2023年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的發言,他指出以制造業擅長的中國企業正在面臨日益嚴峻的碳關稅挑戰,而加速綠色轉型成為當務之急。
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稱,如果“碳關稅”全面實施,在國際市場上,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%的關稅,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%。以電池行業為視角,歐盟“碳關稅”的實施,意味著出口產品將付出更多的碳管制成本。作為生產中的碳排放大戶,同時為了應對領先OEM的供應鏈端減碳壓力,電池企業正率先積極推進自身的減碳路線圖。例如與寶馬集團和奔馳集團達成合作的遠景動力,已在2022年底實現全球運營碳中和。
依托遠景首創零碳產業園模式,遠景動力鄂爾多斯零碳電池工廠于2022年4月投產,至今已累計交付電芯產品超1000萬顆。產業園內的風機、光伏、儲能與智能物聯網協同,形成的清潔、穩定、高效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系統,為電池生產提供100%零碳能源供給;同時,基于EnOS智能物聯操作系統打造的零碳數字認證系統,賦予園區內產品可追蹤溯源、符合各類國際標準、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“零碳綠碼”,可以滿足歐盟關于碳關稅相關規定,降低電池產品全球貿易成本。
早在幾年前,遠景動力就推出經過歐洲第三方機構認證的零碳動力電池產品,以滿足OEM的減碳路線圖。而具備碳足跡追溯甚至零碳產品,正在成為所有電池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。
產品的零碳只是結果,產業鏈的生態才是更進一步的目標。如今,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已經初步形成以遠景動力為龍頭,華景、萬鋰泰、镕鋰為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;以隆基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;以美錦國鴻、協鑫集團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制造產業鏈;以上汽紅巖、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。
“內蒙古已經率先打造了零碳產業園,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希望,這里將會成為綠色工業的新高地,也將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樞紐。今天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生產的80%的電池產品出口到歐洲、美國、新加坡。當未來電池碳關稅壁壘實施、電池的競爭愈演愈激烈的時候,內蒙古的產品、鄂爾多斯的產品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競爭力。”張雷表示。